车灯从卤素、氙气到LED、花了也就10来年时间,而现在激光大灯和像素OLED大灯都开始出现了。
虽然汽车大灯不断进化,但这种科技发展对于许多十万元入门级家用车来说,似乎是时间停止一般,几十年如一日的钨丝灯泡,成本低廉,低色温低亮度的也被许多车主嗤以“蜡烛灯”的名号。
花上上百元就能将自己的大灯瞬间升级到“高端LED”的案例也是不胜枚举,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许多后市场LED灯组刚开始用的时候都是雪亮雪亮,用了一年左右之后发现亮度骤减,有的还甚至出现失明问题。
几百块钱瞬间打了水漂不说还会被交警处罚,那为什么自改的LED灯容易衰减呢?
今天泰哥就来和老爷们来说道说道所谓的自己升级LED为什么容易出现衰减。
任何光源都会衰减
但主要问题出在散热上
在以前我们还在用白炽灯和荧光灯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灯管灯泡是玩玩摸不得的。因为上手就是烫伤。
而这种问题放在LED一样如此,虽说是LED冷光源。然而随着LED灯泡功率需求越来越大,灯珠芯片的单片功率也越做越大,这样就可以在同样体积下获得更高亮度,但是这对于散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如果散热不好,虽然LED可以正常点亮(结温低于150度以下通常“亮起来”是没问题),但却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光衰。
“光衰”这个词的学术解释比较复杂,我试着用最“俗”的语言来解释。比如说刚打开LED灯的时候,亮度很亮,但是半小时后灯变得滚烫,LED的亮度逐步逐步变暗了,而且越来越暗甚至熄灭损坏。这也就是“光衰”。
而导致“光衰”的根本原因只有2个:一个是LED灯珠芯片本身抗高温抗光衰能力有好有坏,另一个原因就是灯泡散热不良!有时候大家觉得,现在买的LED灯组都带有散热模组,应该可以有效避免光衰问题的,为什么还是逃不掉呢?
理论上来说虽然热量从LED灯珠发出可以传导到尾部散热器,可以正常散热到大气中,然而实际上灯组散热学问好好地大着呢!
LED不同散热方式
在成本和寿命上也有一定体现
市面上常见的LED灯泡散热一般分为两种:被动散热和主动散热。被动散热使用铜丝编织带自然风冷,而主动散热风扇强制散热片空气对流。“铜丝编织带自然风冷”散热系统简单、可靠,压根就不存在损坏的可能。热量通过铜丝编织带的巨大表面积自然发散到空气中去,完成散热。
此类散热方式,本质上和“散热片”没任何区别。玩过电脑diy的老同学们应该非常清楚,无非就是在发热物体外面裹上很密集的散热片,增大表面积。这种散热方式效果有限,无法承受大功率使用。所以采用这种散风方式的LED灯泡,全都是一些低功率产品。
而风扇主动强制散热系统,原理和电脑CPU的“风扇”其实完全一样!先用散热片把热源的热量导出,增加散热面积,然后用“暴力风扇”(转速通常达几千转甚至更高)强行灌冷风将散热片“吹冷”。这种散热方式功率大,可以适配更大功率的LED灯珠。
然而这散热中也有一定套路了~
LED发热巨大
导热器件性能铝<铜<热管
最早期的低功率LED为了省成本往往采用铝片导热,后来LED灯珠功率增大了,紫铜片取代了铝片,因为紫铜的导热能力仅次于白银(只弱了约4.3%),是所有金属里排名第二的。
再后来LED灯珠的功率依然一路攀升,紫铜片的传热速度也开始显得捉襟见肘了,于是一个神奇的导热装置——“热管”开始在LED大灯行业迅速普及。玩过电脑DIY的老爷们都知道CPU散热器风冷就是拼谁管子多,鳍片多面积大。
就是看中热管的导热速度比紫铜快约1500倍,可以做到快速导热LED灯珠的热量在第一时间带到散热片上,这样整个大灯不同位置的温度差异就很小了,LED灯珠本身也就不会太烫了。
就拿现在高端LED产品都开始采用“紫铜热管+暴力万转风扇”的散热配置了。12V(单颗大灯)电压工作电流3.5A以上(甚至有个别产品达到4A以上)的LED产品,可想而知这些LED灯珠的实际功率都很高。
因此如今我们选择LED灯光产品,想要高亮度的,那LED灯珠芯片的功率一定不能低。而功率一高,发热自然也就严重了,需要更“重型”的散热装置去适配。如今“紫铜热管+暴力万转风扇”就是此类高端LED的“标配”了。
如果依然是那种铜丝编织带……
泰哥劝你还是别买了吧,这货太智商税了!
现在LED大灯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产业链也很完备,珠三角的小作坊买套方案和公模回来,自己都能组装,性能和质量都不差。生产成本其实已经做到很低了,某宝上的大部分价位在100-300多一对,只不过品控差异会有点大。
所以,你在买LED大灯之前,先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不然上网一搜,各种各样的大灯,各种宣传噱头会搞得你晕头转向,最后稀里糊涂的买了一个退一个,麻烦了自己,也麻烦了人家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