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是金融服务行业,基金产品的销售只是服务的开始。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等应少些套路,多些引导。只有投资者持有体验提高了,公募行业的蛋糕才能真正做大
◎记者 陆海晴
“持有2年多,我买的基金仍亏损了40%,割肉不忍心,一直拿着何时能回本?”基民李军(化名)发出灵魂拷问。
“李军之问”道出了不少基民的心声。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迷茫”“无奈”……成为反映当下基民情绪的关键词。此前,基金凭借较高的收益强势“出圈”,大量投资者借助基金入市,其中不少是新手。如今从基金表现来看,难言获得感。
被套牢的基民该如何自救?基金公司又该做些什么?在业内人士看来,公募基金是金融服务行业,基金产品的销售只是服务的开始。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等应少些套路,多些引导。只有投资者持有体验提高了,公募行业的蛋糕才能真正做大。
“追星”被套
2021年1月,张婷(化名)买入了一只沪港深成长精选基金。彼时港股火热,市场流传着一句话:“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
“当时渠道给我推了一只港股基金,我在网上查了查,不少基金公司都看好港股市场,就买了一些。”令张婷没想到的是,买入基金后不仅没有大赚一笔,持有至今反而亏损了40%以上。“每次打开账户心都很痛,割肉又舍不得。只能默默躺平,回本路漫漫。”
相比于张婷还有选择卖出的权利,李华(化名)则只能等待。“2021年,我‘抢到’一只基金,基金经理非常有名气,当时认购了1万元,只成功申购了约5000元。基金需要封闭3年,如今2年过去了,我的5000元只剩2500元了。”此次“追星”,让李华苦不堪言——“当时身边不少人都在讨论基金,自己跟风买了一只,没想到是这个结果。”
“2020年,这位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还是比较靠前的,管理规模也达到几百亿元,为何我买入后就一蹶不振了?”李华陷入了迷茫,他不知道究竟该如何选择基金,基金经理的明星光环又怎么会暗淡下来了?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买基金也是如此。顾阳(化名)买的一只基金,亏损超过30%,原来的基金经理却离职去了其他公司。
“看了新闻才知道,我买的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跳槽去了一家更大的平台。”顾阳有些愤怒。他认真研究了接任基金经理的履历,发现该基金经理相对较为年轻。“当时是冲着基金经理名气买的,结果他扔下烂摊子一走了之。”
对于基民而言,能忍受多久不赚钱?天天基金调查数据显示,28%的基民能够接受持有基金1到3年不赚钱,22.2%的基民能够坚守3到5年。此外,26.9%的基民表示,不管多久,回本就卖;另有22.9%的基民表示“没啥计划,一直拿着”。
谁来负责
前几年,“炒股不如买基金”成为基金宣传的热词,这也吸引大量投资者蜂拥入市。从记者调研情况来看,当下不少基民持有体验不佳,其背后原因是什么?
盈米基金且慢内容总监石逸斌表示,从市场角度来看,2022年以来市场持续震荡调整,权益类资产跌多涨少。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2019年至2021年却是“慢牛”行情,市场是螺旋式前进的。这意味着买卖点很重要,买在无人问津处,卖在人声鼎沸时,这样才能把市场的波动转化为账户的收益。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追涨杀跌”行为也是导致基民不赚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投资者赎旧买新,认为新基金一定好,或是追逐热点,总是盯着排行榜上业绩领先的基金。此外,机构应该以用户的利益为核心,从卖方思维转变为买方思维,引导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观,这样才能赢得投资者信任。
“一方面,近几年市场剧烈分化,公募基金重仓的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轮番大跌,导致基金业绩不佳,投资者持有体验不好。另一方面,2020年和2021年是基金发行‘大年’,也是市场相对高点,投资者存在追涨的投资行为,基金公司也在这个市场较热的阶段多发产品。”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说。
2020年、2021年产生了大量的爆款基金,投资者密集入市,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一日售罄,部分基金认购资金甚至超过千亿元,创下历史纪录。然而,当初投资者慕名而来,如今失望而归。
Choice数据显示,2020年,共有1476只新基金成立,发行规模超过3万亿元。从2020年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来看,截至2023年6月9日,超六成基金成立以来是亏损的,有60多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过30%。其中,汇添富高质量成长精选2年持有混合、民生加银医药健康股票A成立以来亏损超过50%。
2021年,基金发行“高烧不退”,当年共有2013只基金成立,发行规模逼近3万亿元。但从基金业绩表现来看,情况更为糟糕。2021年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超九成基金成立以来是亏损的,有200多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过30%,其中恒越品质生活混合发起式、华泰柏瑞质量领先混合A、前海开源公共卫生股票A等净值“腰斩”。
某基金业资深人士直言,基金管理人负责供给优秀的产品,销售机构等则搭建起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之间的桥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基金管理人、销售机构却“以销售为中心”“什么好卖推什么”,最终导致基民持有体验差。
何以解套
李军、张婷……这些基民该如何解套?石逸斌建议:
首先,投资者应审视自己的资产配置是否合理。每一笔钱按照资金使用久期进行分配,随时用的钱放在货币基金等“活钱产品”中;3个月到2年的闲钱放在“固收+”等稳健产品中;3年以上不用的闲钱放在可以保值增值的权益类产品中,这样专款专用可以避免陷入“长钱短投、短钱长投”的困境。
其次,审视自己购买产品的好坏。比如主动权益类基金取得业绩主要依靠基金经理的能力,所以要看基金经理是否言行合一,通过基金经理的公开访谈和定期报告以及他们的持仓操作来进行判断。
再其次,这两年市场表现不佳,但是,从长期视角来看,在底部不断买入可以降低成本,未来市场上涨时才能获得收益。投资不是1天、2天或者1年、2年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所以从长期视角来审视投资,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最后,许多投资者都有亏钱的体验,关键在于能不能把亏损的体验转化为经验,提高对于投资的认知,通过不断的实操学习,为未来做好准备,这样在投资的道路上才能越走越远。
王祎的看法也较为相似。他认为,投资者应明确自身的收益风险偏好和资金期限,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比如,风险偏好较高且期限较长的资金可以选择偏股或股债平衡类产品,风险偏好较低或期限较短的资金可以选择偏债类、“固收+”基金。降低组合波动,减少“追涨杀跌”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有利于提高持有体验。
在业内人士看来,市场具有周期性,近两年基金表现不佳,对于基民、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而言,都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从更长远的行业解法来看,某基金业资深人士表示,要让普通老百姓赚钱,基金公司、销售机构应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少些套路,多些引导,多做有利于构建行业信任等难而长期正确的事情。具体而言,就是专业机构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在市场高点时克制对规模的冲动,在市场处于相对底部时则鼓励投资者入市,而非打着“追求正收益”的宣传话术,将投资者圈进货基等低风险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