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资产形成的机理的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看美国家庭资产结构的形成机理。
二战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的大面积应用为基础的,其原理就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的发展,以工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其源动力是工业化。
一个普遍的规律是美国的科技型企业在创建初期往往是中小微的民营企业(比如乔布斯等众多创业明星的公司一开始只有几个人,办公地点是自家的车库),发展到规模扩张阶段后,由于大量的资金需求和潜在的巨大收益,其中很多优质的企业都要上市融资,以获得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上市后,要不断得给股东分红,再加上严格的退市制度,使得美国的股市沉淀了大量的优质科技企业,这让美国股市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例如2008年以来美国股市指数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于是美国人纷纷把上涨的个人收入以基金、股票等形式投入到了资本市场,以分享更多科技型企业发展的红利。
当然,工业化的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带来房产的升值,美国人也会投资房产。但是由于美国人口密度仅为中国的四分之一、人口自由流动程度更高以及土地制度的区别等原因,美国的房价涨幅年均不超过5%,所以美国房屋的投资价值完全没法和股市相比。
以工业化为发展源动力的美国,投资于股市的收益远高于投资于楼市的收益,造就了美国家庭的7成以上资产是金融资产的现状。
其次,看中国家庭资产结构的形成机理。
改革开放初期到1998年房改这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来发展工业,且由于受财政包干制的影响乡镇企业占比很高,当时的房地业还未市场化,经济发展也是以工业化为动力的。
1998年房改之后,再加上已经推行了4年的(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土地金融横空出世。自此,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除了工业化以外,又增加了一个城市化。即通过卖地收入来撬动工业园的提前布局,然后以工业园为依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引城市化人口的增加。城市化人口的增加继续拉动住房地产的发展,进而又推动土地金融的做大,去补贴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城市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动力机制下,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得以创造30余年高速增长的世界纪录。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利用土地金融实现了高效的融资能力,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股票市场未能充分发展起来。而房地产市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重作用下,却如火如荼,房产的投资价值爆棚,1998年以来中国房价的年均增速在10%以上,诸如北京等重点城市的房价年均增速甚至突破了20%。于是人们有钱之后就买房,甚至借钱买房,以分享房地产发展的红利。
当然,中国股市的规模也在迅速增加,但受退市机制不够健全等罂粟影响,股市指数却增长乏力,近10年以来,几乎没有增长,甚至把散户戏称为“韭菜”。所以,理性的人们不会把太多的资金投入到股市、基金等金融资产中去。
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发展源动力的中国,投资于楼市的收益,远高于投资于股市的收益,这就造就了中国家庭的7成资产是房产。
总的来说,中美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同,导致了两者不同类型资产价值的增速不同,使得两个国家的不同的理性人选择购买不同类型的资产,从而导致了中美家庭财产结构的巨大差异。
所以,从根本上看,经济发展的不同源动力造就了中美家庭资产的不同结构。您认同我的观点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