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件事,从来都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
在一个家长聊天群内看到这样的一句话:
“这个拼爹妈的时代,如果你指望孩子单枪匹马的去奋战,孩子真的很孤独/很可怜!”
这话听起来好像有些“过激”,但实际上这就是如今这个时代“朴素而真实的道理”。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是孩子主动而自觉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从阅读技巧的角度来说,孩子阅读的比较高的段位是:当孩子在阅读时,内心呈现出丰盈而美好的景象。
阅读让孩子内心丰盈美好
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他们其实是综合视觉和听觉的学习者,在阅读这件事上,更是如此。
比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读故事,宁愿看绘本中的图片,也不愿意跟随家长一起点读文字(point and read)。
再比如:有的小朋友,在听一些平台的叔叔阿姨们有感情的讲故事之后,再也不愿意听自己的父母平淡无奇的读故事。
所以,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就要充分利用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帮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构建“心理图像”,具体如何实施呢?
在和孩子进行阅读时,一起闭上眼睛制作关于读过的某文本的心理图像,是我和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孩子如果能够可视化自己所读的/所听到的某段文字,真的能够帮助孩子深度的来体验某段文本。
在操作上,我是这样和孩子进行实践的: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孩子会觉得好玩/有趣,但是在对“心理图像”进行语言描述时,会断断续续,不要紧,多练习几次/几十次就好。
在心理图像制作的过程中,有一些小的原则是要注意的。比如:
1.我比较喜欢让孩子先来描述她的“心理图像”,孩子结束之后,我再闭上眼睛来描述我所见的“心理图像”。
2.孩子听到某文本和家长听到某文本产生的“心理图像”是不可能相同的,每一次“心理图像”的建设过程也不一样,所以这就是一个阅读游戏,没有标准答案,更开放的阅读过程反而更容易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3.在孩子闭着眼睛描述时,即使家长觉得孩子的描述是错的,也不要打断他们,给他们流畅性的表达自我的机会。
4.在“心理图像”建设的游戏过程中,请保证在一个不被打搅的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更有助于孩子的练习。
让孩子自由表达心中所想
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练习,好处有很多。
1.用可视化的方式帮助孩子更饱满的体验文本。
2.可视化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记住和理解他们读过的内容(这和很多记忆大师所用的图像记忆法异曲同工)。
3.通过心理图像的建设,孩子能够更顺利的学习“预测”等阅读技巧,随着孩子心理图形的变化,他们能够在脑袋中创造出一部关于某个故事的“小电影”,这是我认为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各种修辞手法的组合使用技巧,在每一位作家的各种文章中都会出现。
我们的孩子在应试中最讨厌的也是各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分析的题型,其实这就是提高孩子阅读理解应试能力的所在。
阅读带给孩子快乐,修辞手法的套路化学习能够帮助孩子在愉快的阅读的同时,提高孩子的应试成绩。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比、排比等。
在上文提高的要和孩子一起练习建设“心理图像”,在建设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出现结巴,出现很多场景无法用语言描述,或者描述的语言很“干巴(不生动)”的情况。那么在这个时候家长如果能综合调动“组合修辞手法”的使用,孩子的理解很快就会上到一个新的段位上去。
举个例子来说明:
这是我和孩子曾经的一段“心理图像”的建设,因为孩子学习音乐,所以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经常会有意无意的植入一些和音乐相关的对话,孩子感觉到的是下雨这件事,在脑海中呈现的是下雨的场景。但是如果能够让孩子全方位的感受到雨,从声音、触觉,甚至孩子的味觉,一起调动起来帮孩子感受某个场景,阅读的过程就好玩多了。
家长的引导很重要
比如,刚才的那段话还可以继续延展:下雨了,小女孩打着伞,小雨点落在伞上,就像在演奏一曲《春之歌》,小女孩用手在摸着小雨点,凉丝丝的,用舌头舔一舔,还有点甜……
要使得孩子能够更立体的描述某个场景,家长就要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去呈现场景,呈现的场景越饱满,孩子的记忆就越深刻。
当然,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背书,不是为了记住而读,更关键的是思维方法。
因为当孩子如果能模仿家长的样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述场景,孩子未来就会学会如何批判性的思考作者是如何应用各种写作技巧和手法的。
所以,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孩子得先弄懂,然后和家长一起实践,当孩子真的掌握了之后,他们自己就能去批判和评价(这已经是很高的段位),各种应试的阅读理解又有什么难的呢?
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实践/使用,在后续的文章中会陆续更新!
作者:路琰,是《生活是最好的教养》《要孩子爱上阅读,家长该怎么做》等畅销书作者,国家科学育儿示范区策划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