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益刊
经济仍在持续恢复,但部分经济指标走弱,市场对宏观政策加码预期有所升温,尤其是担当稳增长重任的财政政策。
5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8%,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运行在50%荣枯线以下。5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4.5%)也比上个月下降1.9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称,中国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恢复发展基础仍需巩固。
PMI只是经济走弱一个表现,就业、民间投资等数据低迷均显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恢复中,国内需求不足仍然是突出矛盾,适时适度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呼声渐大。
从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来看,当下积极财政政策发力,首要仍是加快落实已有的政策安排,比如加快3.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落实落细超1万亿元税费支持政策,加快预算批复下达进度从而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等。其次未雨绸缪储备相关政策,比如目前可继续推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工具,从而稳投资稳经济。可考虑通过动用专项债结存额度、发行特别国债、提高财政赤字率等形式,加大对重大项目投资力度、小微企业纾困等。
专项债等应前置发力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转变,各项稳增长政策发力,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4.5%,实现良好开局,但经过三年大疫,经济恢复之路仍难言轻松。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当前中国经济总体仍在持续恢复,但是进入4月以来,恢复节奏有所放缓,4月PMI处于收缩区间、民间投资低迷、物价指标偏低、青年失业率指标偏高等均反映出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恢复和扩大总需求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财政具有逆周期调节的职能,对于拉动投资和消费具有较好的作用,当前也有必要继续发挥财政加力提效职能。”罗志恒说。
中国自2009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今年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仍保持在高位,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强度。这一方面体现在财政赤字率提高至3%,另一方面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增至3.8万亿元。这两大指标数字越大,财政扩张力度越大,从近年数据来看,这两大指标处于高位。
摩根士丹利证券董事总经理章俊认为,年初以来特别是一季度宏观政策前置发力还是十分明显,但进入4月份出现后续政策乏力的迹象。考虑到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年疫情冲击之后的潜在伤疤效应,家庭和企业部门在修复资产负债表过程中的加杠杆意愿不高,宏观政策层面特别是财政政策要按照此前政治局会议的定调来继续加力提效。
“具体而言,在加大预算内财政支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前置力度的同时,积极使用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来拓宽准财政政策实施的空间。”章俊说。
为推动经济回升势头,今年以来财政部及时做好预算批复下达,4月中旬中央部门预算已全部批复,近期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也在相继批复,这确保财政资金早使用、早落地、早见效。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8.64万亿元,同比增长6.8%。这一增速高出全年预算支出增速1.2个百分点。
不过受制于土地财政收入拖累等因素,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约2.79万亿元,同比下降11.3%。分析人士认为,今年前4个月广义财政支出加快,但基建资金落地情况不佳。
罗志恒认为,下一步财政发力的一大关键是财政投向农林水、交通运输以及重大基建工程项目等,直接提振基建投资。比如,可以继续加快专项债发行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另外,目前地方专项债仍有较大结存限额空间,可尽快释放动用至少5000亿元的信号以提振预期。
根据公开发债数据,今年前5个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约1.9万亿元,占全年新增3.8万亿元发行额比重约50%。其中4月和5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有所放缓。
不过,随着近期财政部将全年新增债务限额下达至各省份,包括北京等地已经开始调整预算,将额度进一步分配至市县等,这为6月份加快发债进度做好准备。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预计今年3.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将基本在前三季度完成发行,资金将尽快投向市政、产业园、交通、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工程项目中,形成实务工作量,充分发挥专项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效应。
税费支持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看点。尽管今年税费支持政策力度较去年有所减弱,但从近年来看仍保持一定的强度。今年国家预计新增减税降费、退税1.8万亿元。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4689亿元。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在内的民营经济纳税人缴费人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3393亿元,占比超七成,受益最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告诉第一财经,目前来看新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的空间比较小,即便有的话,主要是针对一些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科技创新等,而这些已是今年减税降费政策聚焦的重点,这部分政策比较完善,当前减税降费政策加码概率小。
罗志恒也认为,当前应落实落细前期出台的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等重点群体的减税降费政策,不宜再出台大规模新增减税降费政策,这主要是基于经济下行期支出政策效果好于收入政策,而且当前要进一步稳定宏观税负。
建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启
为了扩大有效投资,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去年中国推出了总额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从而撬动更多民间投资,迅速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实物工作量的形成。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专家普遍建议今年继续启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考虑到目前消费复苏力度偏弱以及地产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后者对地方财政会形成较大压力并降低基建发力的效果,因此需要中央层面提升政策支持力度。“去年下半年7400亿政策金融工具对拉动基建投资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也提到了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所以应该尽早再次启动并扩大这种准财政政策,通过补充资本金的方式来撬动更大规模的投资,方向上重点聚焦‘十四五’重点基建项目,例如能源环保以及民生相关。”章俊说。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仍有必要推出,这是财政和金融协同联动的很好体现。”罗志恒说。
冯俏彬表示,有必要继续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具体额度多大,取决于当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3.8个百分点,但较前值有小幅回落。
除了继续推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外,部分专家也对财政政策发力有不同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近日公开表示,当前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需要保持必要的宏观政策力度。目前,中央政府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可适当加大财政政策力度,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纾困支持,包括对房租和水电费支出给予适当的补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近日建言,通过增发长期公债来为推进城市化筹措资金,增加现实的投资需求。
罗志恒建议,在财政政策发力同时,积极配合其他政策一道提高企业家信心,比如提高法治水平和落实程度、保护企业家的产权、在社会弘扬尊重企业家精神是比较重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