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通知内容中提及,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镜鉴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北上广深等四个一线城市中,广州楼市的库存压力最大,广州第一个表态优化个人住房认定标准也是理所当然,有助于激活广州楼市的改善需求和缓解广州的去库存压力。
此外,行业内都预期8月底9月初一线城市会落地的具体的鼓励楼市需求的救市措施,目前看下来,三部委的新政首先在广州落地,预期其他一线城市也均为跟进。同时,其他的相关配套组合拳措施也会出台。
一线城市政策的落地为其他二三线城市树立了标杆和政策出台的方向,预计接下来1-2个月为各城市一城一策楼市救市政策出台的密集期。
楼市交易的利好幅度 仍取决于收入信心的恢复情况
这一通知的下发,意味着广州成为四个一线城市中首个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的城市,对于该政策的解读以及对于后续市场有何影响,凤凰网房产就此对多位行业专家进行采访。
凤凰网房产湾区智库专家、广州大源按揭总经理、广州房卫士创始人郑大源表示,今天广州出台认房不认贷的政策,时间点比较特殊,首先发文时间是8月30日,即便已经无限接近9月,以往下半年发文通常是9月份发文;其次是上班时间发布,不是周五下班后,第三,广州四个一线城市率先官宣,发文速度也超过了其他的城市,可见这次发文时间的急迫性。
从过往历史上分析,2017年春节前银行迫不及待的发布加利率优惠的政策(通常3月4月才出调控政策),随后3月连出两道收紧的调控政策,由此可以推测,接下来9月应该还会出放松性质的调控政策,历史上房产调控政策的出台,无论收紧还是放松,都会极大地影响接下来的交易量和价格。当前房产交易低迷,最重要的是因为对于房价走势信心不足,对于工作,对于收入的信心不足,故而持币观望的人比较多,导致交易上不去。出台放松性质的政策后,肯定对于房地产交易是利好,但是利好可以多少程度上体现,还是看信心的恢复情况。
后续仍需要其他政策支持
地产经济学家邓浩志表示,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是广州过去三年来第一个支持楼市的政策。力度中等,这个政策主要影响的是之前买过房,但又卖掉了,却有贷款记录的客户。过去政策严控的时候,这批客户属于被误伤的刚需,新政调整之后,这些刚需将获得比较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是首付大幅降低,另外一方面是贷款利息也大幅降低,新政落地后将会促进这批客户的购房需求的释放。
不过这个政策对整个市场影响不会特别大。因为毕竟影响的只是部分购买力。并不会对整个市场产生刺激。广州楼市复苏,可能后续仍需要其他政策支持。
“认房不认贷”政策短期可刺激楼市成交
凤凰网房产湾区智库专家、广州中原项目部总经理黄韬表示,该政策早就应该出台,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楼市8月份的成交量还是处于历史低谷阶段,利好政策的刺激,市场的成交量肯定是有所提升的,但长期来讲,效果应该不大。对于目前迫切想要置业的购房者,是肯定有好处的,毕竟是直接降低购房门槛和压力的,但对于还在观望的买家呢,应该就影响不大,毕竟促进购房的决定性因素,而楼价层面,市场会继续分化,整体还是会降价为主,在此节点,建议发展商要尽快搞促销,业主则可尽快进行卖房换房,未来9至10月,广州楼市成交量预计是会上涨的。
全国城市大范围落地“认房不认贷”可能性很大
凤凰网房产湾区智库专家、克而瑞广佛区域首席分析师肖文晓表示,广州在一线城市之中率先落实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对于近几个月处于成交低谷的广州楼市可谓一场“及时雨”。在7、8月份,受到市场下行以及等待政策利好落地的观望气氛的双重影响,广州楼市成交量急转直下,7月新房网签只有4600多套,8月截至到29号更是只有3100多套,以上数据都是近十年历史同期的低位。在新政落地打破了购房者的观望气氛之后,预计接下来广州楼市“金九银十”的人气和成交都会有所回升。
对比以往政策,以往广州无房但有贷款记录,购买普通住房需要四成首付,购买非普通住宅则需要七成首付,按照新规则均可按照首套住房执行房贷政策。也就是说,按照今年1-7月广州一手房套均总价大约410万、二手房套均总价大约320万计算,新政执行后该类人群至少可以少付一成首付,总金额至少在30-40万元左右,如果是购买越高总价的住房首付减少更多。
此外,按照贷款100万元30年商业贷款计算,目前首套住房利率是4.2%,而二套住房利率是4.8%,如果按照首套执行房贷利率,每月也可以节省357元的月供。
本次广州率先落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之后,预计将会全国仍执行“认房又认贷”的城市的政策优化风向标,全国城市大范围落地该政策的可能性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情况与广州楼市有所不同,北上深的新房市场目前仍存在局部的“打新热”现象,因此围绕“房住不炒”和“稳房价”需要考量的因素更多,最终是否会出台还是要以当地发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