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户口与房子,每个“北漂”都要面临的问题,年纪越大越明显。
这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之间十分微妙,虽不绝对相通,却又千丝万缕。
拿到户口,并不意味着拥有自己的房子,一路坦途;相反,买到房子、没有户口,仍然问题不少,比如孩子上学以及高考。
由此,理想的状态是户口加房子,从此没有后顾之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感受非常强烈,北京的外来人口随处可见,无论是早晚高峰的地铁,还是忙碌的办公园区。
尤其是,各种聚会场景,人们喜欢用一个话题打开局面,这个话题就是:都是哪儿人。
那么,在北京到底有多少常住外来人口呢?
今年3月份,北京统计局发布了《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提到,截止到2021年末,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188.6万人,常住外来人口834.8万人,占比38.1%。
也就是说,北京的常住人口中,近四成是外来人口。
进一步粗略推算,大约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没有北京户口。
于是,大部分准备在北京生活的家庭,希望通过积分落户,不断地积攒分数,慢慢达到预期标准。
但北京的积分落户,竞争相当激烈,不同于其他城市,北京积分落户的分数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
这意味着,落户分数由当年申请人数的分数决定,与高考划定分数线相同,一定程度上分数是由全体申请人共同划定。
北京今年的积分落户,已在4月14日启动,与往年相同,仍然是6000人,但同分同落,人数肯定略超6000。
与庞大的外来人口相比,6000人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考虑到城市承载力以及人口发展,这个数字是合理的,也是科学的。
但对比往年的情况,可以看出竞争的残酷。
从2017年起试点积分落户,到2020年正式积分落户,每年的申请人数都超出10万。
体现在分数上,一年更比一年高,2018年90.75分、2019年93.58分、2020年97.13分,2021年100.88分,突破百分大关。
个人的分数由两项基础指标与七项导向指标相加,其中两项基础指标包括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七项导向指标包括教育背景、职住区域、创新创业、纳税、年龄、荣誉表彰、守法记录。
由于各项指标赋予不同的分数,根据过往的情况,希望比较大的人群画像是:在大公司上班,高学历、社保时间长、郊区有房,年龄在40——45周岁之间。
于是,每年的落户人群集中在大公司中,比如华为。
华为研发快到西六环,可以住到非城六区;收入高,纳税指标加分多;研发集聚大量高科技人才,学历普遍较高;加上年龄偏大之后,但不超45周岁。
多项优势叠加,确保算出一个很高的分数。
与户口相同,房子也是一个大工程,并且十分系统,需要一定的判断力与决策力。
对于想在北京买房的人来讲,摆在面前的难题有:自己的预算与目标区域匹配、自己的需求与目标房源匹配、自己的预期与楼市走向匹配等。
提到匹配,肯定要知道客体数量以及面貌。
那么,单说北京有多少住宅小区呢?
目前为止,还没有机构做过完全统计,具体数据是暂缺的。
但据媒体去年的报道,北京小区样本数据库中,小区数量就有10259个,一万多个小区,数量分布依次是朝阳、海淀、西城、丰台、东城。
由此,在北京买房,面对的规模非常之大。
把自己的预算、需求、预期放置到浩瀚的楼市中,匹配适合的房子至关重要。
但这种匹配,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小心翼翼地取舍,总要在得到一些的同时,放弃一部分。
比如:以自己的预算为基准,去寻找合适的房子。房子地段、小区环境、房屋质量、周边配套等很难兼顾,大部分时候,只能满足两到三个需求。
由此,在北京买到称心如意的房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由于够不到北京的房子,或者其他原因,前几年环京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且受到不少人的青睐,甚至有一小部分人认为,环京尤其是燕郊,一定程度上可以算做北京纯刚需的平替。
毕竟,差不多的预算,房子空间更大、楼龄更新,谁不想住又大又新的房子呢。
但这两年,伴随着环京一哥燕郊多次出现在热搜,人们的认知也在转变,一旦有事,北京是北京,北三县是廊坊。
毕竟,北三县的“北”是廊坊北部的“北”。
于是,现实已经非常明白不过,“北漂们”刚需自住,与其去北三县,还不如在北京选择颜值不太高的房子,因为早晚有一天会发现:比起方便,颜值这东西可以往后放一放。
也许有人会说:“检查站外迁”,这不是今年的一个利好吗?
但这个消息,仍然停留在只是一个消息的阶段。
目前,一条线索是毛大庆的提议,注意只是提议,并没有上升到决策层面。
至于官方的确切消息,目前为止,并没有。
对于“北漂”来说,北京是一座美好的城市,让她们挥洒汗水与青春,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无论留下还是离开,都有自己的理由。
但,过程是宝贵的,让人不断成长、不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