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加之国际境外形势出现不稳定现象,高层提出未来经济发展的双循环概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因此有人提出,未来在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房地产将遭到长期的打压,因为内循环和房地产是相互矛盾的
其基本逻辑是,内循环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中,外贸逐渐退居次席,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主要依靠消费。因为内循环就是把投资生产的产品主要在国内消化,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出口到境外,这样就需要消费者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而房地产则主要是让买房的业主称为“房奴”,可支配收入中绝大部分用来归还房地产按揭,消费的能力持续下滑,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思维方式是是静态的表面的,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投资和出口的资金来自哪里。
中国经济目前的主要发动机是投资,投资的来源主要来自储蓄,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储蓄大国,储蓄是投资和出口的基础。也就是说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文化的原因,中国人很节俭,收入没有进行足够的消费而是存在银行里。银行的得到储蓄后,必须用来赚钱,银行必须去创造资产,那就是去贷款,让企业去投资,这是过去几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大规模建设的主要逻辑。
其实在我国由于储蓄太高,消费不足,那么还有部分储蓄就是转移到境外,这就是出口。
投资很重要,尤其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从金融信用上讲,房地产成为中国创造货币m2的主要手段,这就是银行把钱贷給开发商,开发商利用这些贷款来购买土地,盖房子修小区,然后再出售,居民的储蓄资金就会流入地方政府和其他相关企业,地方政府再拿这部分资金再次开发土地,三平一补,出卖土地,然后周而复始。
这就是创造货币,货币就是信用,土地是信用的基础和杠杆,土地的买卖成为撬动经济需求的主要原因。没有土地,银行不贷款,就根本没有房地产市场,也就没有足够的信用创造,经济中没有足够的需求,经济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在过去的十多年,没有房地产市场,就没有地方政府的收入,就没有房地产长长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兴旺,也就谈不上居民的收入,没有收入,何来消费?
中国的房地产信贷在过去好几年占到银行贷款的一半以上,这是有原因的,这是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这个阶段,必须依靠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才能把经济转起来,才能有杠杆,才能有消费。
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土地和房地产还仍然是创造货币信用,创造需求的主要手段,中国大量的储蓄唯有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才能消化,仅仅依靠先进制造业和所谓的新基建,从短期看,还远远不够。
试想,没有房地产的发展,哪里有家电、装修、家居、建材、钢铁、玻璃、水泥等等消费的带动呢?
其实,这里最关键的逻辑是,当下的中国经济除了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其他的投资是否能够消化储蓄,如果消化不了,就只有低价出口,也就是汇率贬值,或者出现大量的不良资产。
因此现在我们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要持续优化,就是要打破依赖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结构,以创新培养新的降级增长点。
但这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期达到,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依然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甚至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政策上持续打压房地产是个别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过高,泡沫过于严重,积累风险对经济发展全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