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们公司来了一个新人,平时不怎么说话,特别内向,整天安安静静地待在工位上工作。
我们几个老员工私底下交流时都表示:以这位新人的性格,估计在我们公司待不了半年就会主动离开。
没想到,虽然这姑娘沉默寡言,但人缘很好,能力也强,抗压能力也不赖。
截止目前,她靠不仅待够了两年,而且还连升三级!最不可思议的是,她现在走上了管理层,变成一个小领导。
原来性格内向的人,也能在职场混得顺风顺水。
内向者”和“外向者”究竟有什么区别?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1921年的《心理类型学》中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内向(introvert)的概念。
这两种特质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对于外向向的人来说,他们的能量指向外部,而内向者则指向内部。
也就是说,外向者更倾向于探索外在世界,喜欢社交,运动等一切可以与外部相联系的活动,而内向者则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感兴趣,他们更安静,喜欢独处、自省和思考。
人们通常觉得外向者更适合职场,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不受待见”的内向者们,其实是职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内向的人更善于思考
研究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善于思考。
《时间的皱纹》的作者马德琳·英格说过:如果不是因为小时候一个人把时间都用在阅读和思考上,我根本不会成为一名如此大胆的思想家。
有句话说的好,我不说话 不代表我心里不唱歌。
内向的人虽然不爱表达,但他们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2)内向的人更注重细节
人们通常认为,职场即便能够容纳内向者,也只是让他们作为脑力工具,因为他们不像外向者那样拥有高超的外交手腕和管理能力。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的,微软的CEO比尔盖茨,脸书的CEO扎克伯格,还有谷歌的CEO拉里佩奇都是不折不扣的内向者,其中不少还在青少年时期还被嘲笑过“书呆子”。
事实证明,内向者同样能当好管理者。
《内向型领导》的作者,著名高管教练詹妮弗·卡维勒内就认为:内向型领导更注重细节导向,能够更好地倾听员工的声音。
研究也表明,内向者的共情力更强。
这让他们在技术上更加苛求质量,在管理上更能关注员工和客户的需求。
(3)内向的人更善于屏蔽外界的干扰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内向的人更关注内在,因此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就拿谷歌的拉里·佩奇打比方,他是典型的理工男出身,不善言辞,不爱社交,但却在自己职位上把技术做到了极致,因为他把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了产品研发与打磨上面。
还有我们熟悉的“星爷”周星驰,从业几十年来,他遭受过无数的诋毁,攻击,但他都不在乎,或许是承受能力太强,或许是根本就把这些话当做耳旁风,正因为他善于屏蔽外界的干扰,才能成为一个如此强大的电影人。
(1)比改变自我更重要的是接纳自我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内向型人格还是外向型人格都有各自的优点,而社会是需要多种性格的人共同合作的。
虽说愿意挑战自我是好事,但如果想要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那就很没有必要了。
一来性格是潜移默化形成的,不可能说变就变,二来内向者本身也有性格优势,不应该被忽略。
内向者常常羡慕职场上的外向者的能说会道,热情洋溢,但却忽视了自己本身冷静沉着,思维活跃的优点。
对一个人来说,比改变自我更重要的是接纳自我。
所以,作为一个内向者,尽量扬长避短就好,彻底改变什么的,还是别想了。
(2)尝试高质量社交
虽然,内向者不用强行把自己转换为外向,但某些外向的特质是可以学习的,比如“社交”。
社交一直都是内向者的软肋,如果是不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放弃“社交”这一环好像不是不可以,但问题就在于,当今社会,尤其是职场,无法完全避免社交。
内向,不等于自闭,人到底是社会性动物,合作才能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不过,千万不要为了社交而社交,比如浪费时间参加各种聚会,社交本就是宁缺毋滥的事情,对于内向者而言,保持社交的高质量就更重要了。
(3)提高警惕,防止被攻击
因为内向者更关注自己的内心,这个特质是把双刃剑,因为这让他们在面对外界突发状况时变得很迟钝,很容易成为别有用心者攻击的对象,而职场又是个大熔炉,如果不提高警惕,难免被人当成活靶子。
我有个朋友就因为内向不爱争执被人摆了一道:
去年,我朋友小陈和组里一个老员工合作一个项目,本来说好的一人负责一半,结果老员工却整天摸鱼,仗着自己资历深把活都丢给小陈一个人,等到交任务的时候却又屁颠屁颠地跑去邀功,但小陈因为不善于争执,便一句话也没说,只能回家生闷气。
所以,即便你再喜欢陶醉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要注意提防一下周围有没有射过来的箭,你善良,但不是所有人都善良。
无论你是内向还是外向,都能在职场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为内向者,不要自卑,积极接纳自己,尝试高质量社交才能在职场上顺风顺水,同时你也要加强警惕,小心被职场暗箭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