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果导向思维。
战略管理中有一套非常著名的工具,叫做平衡记分卡,通过四个维度,把战略目标、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联结在一起。
最上层的维度是财务维度,也就是股东最关心赚多少钱;其次是客户与供应商维度,为了追求好的财务绩效,就必须了解、服务客户,维护供应商关系;再次之,是业务流程,用来支撑我们的顾客,支撑我们的产品;最后一个维度是学习与发展,也就是人力资源。每一个维度都会有每个维度的一些指标和目标,形成一张完整的战略地图。
通过这个工具,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业务视角讲究的是过程控制,如提高市场占有率、改进生产降低次品率、开发供应商;财务视角讲究的是结果导向,如收入上升,利润增加,现金流变得充裕,资产质量得以提高,负债得以控制。
2.
整体性思维。
无论企业大小,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可以不必精通财务知识,但你必须要了解财务的三大报表,分别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公司财务的来源是什么,这些钱都投资在了什么地方;
损益表:公司各个事物的成本以及收益;
现金流量表:运营、投资、理财等资金的流入流出。
三张表汇总起来就是财务的6个变量:收入、成本、利润,以及资产(资金)、负债、所有者权益。任何的财务变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只要有一个变量发生变化,其他5个一般都会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
假设某公司原来卖10个笔记本,这个月卖了12个笔记本,产品毛利为正,固定成本不变。该项业务带来的结果是:
收入增加(毫无疑问),成本增加(多卖的2个笔记本不是偷来的),利润增加(正向盈利),资产增加(销售收到的钱多了),负债增加(欠供应商的钱下个月付),净资产增加(收到的钱多于供货商的钱)。
再比如说,我们想要增加收入,就要生产更多的产品;为此需要购置更多的设备,则资产增加;购置资产需要银行贷款,则负债增加;银行贷款需要付利息,则成本增加。如果增加产品的销售收入不能够抵减银行利息成本(不考虑折旧),利润还会下降。
因此我们在优化财务变量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起来去看。
3.
三个思维误区。
(1)资产规模大,一定收入高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资产规模不再决定企业强弱,收入高低是由资产质量的高低、资产周转的快慢,以及商业模式是否优化。
沃尔玛花了54年的时间,雇佣了220万名员工,达到了三万亿元的销售收入,而阿里巴巴只用了13年就达到了三万亿元的销售收入,两者的资产规模悬殊几何。
(2)收入高,利润一定高。
企业收入越多,利润就越高,这个命题显然是不成立的。
有可能我们为了追求高的收入,招更多人、买更多的设备、投入更多的市场营销费用,导致公司的费用大幅度上升,最终可能会超过收入的增长百分比,就会导致利润不成正比的一种变化。
在《财务常识:收入与利润的“共振”》一文中做了解释,不再复述。
(3)利润高,一定很有钱
卖产品的现金收入(赊账收不回来),还没有我们采购物资的现金流出多(供应商强势,不付款不给货),可能公司正常情况不能产生现金流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持续加大投资,好不容易卖产品赚了10万块钱,又去购买了一台100万的设备。很多企业在业务量上升时期,不断加大投入,特别是固定资产投入,一旦市场出现变化或者黑天鹅事件,销售急剧下降,资金链断裂。
4.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
资产负债表相当于两张照片,反映的是不同时间点,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
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感觉是一个摄像机,把这个变化过程从头到尾给你录了一遍,他告诉你为什么资产、所有者权益由状态一变成状态二。
要做深层次的财务报表分析,我们往往是需要把这三个报表结合在一起去进行阅读,才可以得出对我们经营、对决策有用的一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