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私募主动调整费率结构,调低固定管理费、提高业绩报酬计提基准,引导长期绝对收益投资,渐渐形成了行业趋势。
2021年至今,已经先后有多家百亿私募曾下调甚至取消部分管理产品的管理费或赎回费。
近期,某百亿私募在与渠道谈合作时,将业绩计提基准设到了10%,即管理人只对年化单利高于10%的部分计提业绩报酬。
私募行业,正悄然掀起一场关于费率结构的内卷战争。
私募降费背后,仍是对阿尔法收益的追求
2021年12月,老牌百亿私募星石投资对部分新产品设置了软封闭期,投资人持有3年以上即可免除赎回费用,此外产品还采取“年化单利10%”的费用计提基准。与此同时,另两家头部私募也在一些新产品上采用了“年化单利5%”的业绩计提标准。
在私募龙头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后,不少私募机构纷纷加入。
2022年9月,希*斯投资宣布免除旗下水手系列产品半年的管理费;
2022年11月,弘**平某产品宣传资料显示,投资人如果11月期间认购或申购该产品,可享受费用全免一年,包括1.5%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
……
到这次,百亿私募,0.5%的管理费,年化单利10%的费用计提基准。
私募机构,尤其是私募巨头们,为何要掀起这场“价格战”?
长时间以来,‘2+20’的费率结构(即2%的固定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是定义私募基金的基本要素之一。相比于公募做的是规模的生意,私募始终追求阿尔法的溢价。
20%业绩报酬这个标准的由来,要追溯到于1949年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对冲基金公司——A.W.琼斯公司。创始人琼斯称自己是效仿了腓尼基商人,他们总是留下成功航行所得利润的20%,将另外80%分给投资者,这种利润分配方式铸就了腓尼基人发达的海上贸易。
而在2019年前后,‘2+20’的费率结构逐渐离开了欧美对冲基金的舞台中心。据统计,2019年末,大量对冲基金的收费都基于‘2+20’有了下调,在业绩报酬提取的标准上也卷出了新高度。
海外如此,海内亦然。在投资环境日渐复杂的当下,除了苦练内功,不少私募选择降费,一方面是通过降低固定管理费让客户让渡流动性,引导长期绝对投资的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把对管理人的激励,与为客户取得绝对收益的目标结合起来。
多方利益博弈之下,短期费率结构的变化趋势或许尚有反复,但伴随着行业发展,优秀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20’费率或许将与我们渐行渐远。
费率结构虽然发生了改变,却始终是机构和投资者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的压舱石。在关注管理费率之外,我们更要关注基金管理者创造的阿尔法收益。
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月末,来自百亿私募旗下的1129只主观多头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4.31%。笔者筛选出其中收益率居前的10只产品如下,其中包括了但斌、林园、蒋彤、廖茂林等大佬旗下产品。整体来看,上榜的10只产品今年以来收益均超过了***%。
明星基金管理人看市场:这个时候还看空是对常识的谬视
度过前两年相对难熬的阶段后,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震荡起伏,上证指数一度重回3300点,之后有所调整。数字经济、央企价值重估两大投资主线领涨市场。
尽管市场波折难免,但不少明星基金管理人对今年的股市都较为乐观,认为市场存在业绩回暖和估值提升的双重机会。
上周末,睿远基金创始人陈光明,就在与投资者的交流分享中表示,这个时候如果还在看空国内市场,是对常识的一种谬视。
针对目前的情况,陈光明表示,投资人一定要审时度势,要认清现实,然后降伏其心,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投资策略也要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有所调整。
具体来说,他建议大家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降低对组合投资回报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更加敏锐地感知到市场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赚钱不要太激进,同时还需要多思考潜在风险。
尽管说要降低收益预期,陈光明说,这并不代表他不看好市场,只是目前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市场本身能够提供的内在回报率和增长率肯定会比过去有所降低,潜在风险也会高于过往。
预测市场非常困难,尤其是短期市场,而陈光明对市场的看好来自于他看待市场的底层逻辑:我们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也有广阔的市场,还有非常勤奋的人民,尽管外部环境比过往复杂,但从长期来看,这些投资机会及风险都会反映到市场的预期回报之中。
投资是一个动态的估值过程,永远去寻找最佳性价比。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先人一步。
对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若是能够更早地意识到超高收益率、超高增速的成长股日益稀缺,你可能就会判断出,低估值的国企前两年的价格就已经低于内在价值。
因此,尽管再三强调投资人不宜对市场的贝塔行情寄予太高的期望,陈光明仍然认为,今年不应该太悲观,毕竟最近两年市场表现已经非常差,尤其是海外的中国资产,中概指数一度跌超80%,属于超级大熊市,现在反弹了一些,如果这个时候还在看空,显然是对常识的一种谬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