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现代社会,包括国内经济和国际关系,逃不开一个基础知识:现代社会是怎样运作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全面理解这个基础知识,就容易被各种文章给忽悠,给带偏。那么在这个基础知识当中,有一个更加基础的东西:现代社会工业、经济和金融的关系。今天这篇算是基础知识扫盲。
一. 工业生产的特点
与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相比,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工业生产是现代社会产生价值载体的主要方式。这里注意“价值载体”这个词。大家经常注意到一个事实,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都比较低。比如中国第三产业是55%,美国超过80%。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工业产品一旦大规模生产,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必然是过剩的。那么,“价值载体”本身的价值是很低的。要想产生价值,必须把东西卖给最终的消费者。那么这个卖的过程,是一个服务,是产生价值的主要过程。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搞过一个微笑曲线,把这个事讲的很清楚。
微笑曲线
在微笑曲线两端,高价值的部分都是服务,底部是低价值的工业生产,但是工业生产是两端高价值的载体。
前面,我们看到微笑曲线,把创造、生产、消费的过程基本讲清楚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过程没有涉及:投资。
从微笑曲线,我们可以看到,工业生产本身没有特异性的竞争优势,特异性的竞争优势是由研发或品牌创造的。没有特异性竞争优势,只能拼质量,拼成本;高质量、低成本是工业生产唯一的优势。
现在工业生产怎么降低成本呢?提高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以巨大的产量摊平固定成本,从而获得最低的单件成本。
固定成本越来越高,生产者就需要获得投资,以先于竞争对手获得更低的变动成本。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投资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个说法对。但是这种榨取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的本质属性上的。有工业存在,就必然有这种榨取。你不让资本榨取,那么资本就不会投资。你就无法获得低成本优势。与其说资本家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不如说资本家榨取了本不属于工人的剩余价值。
二. 经济是什么
百度百科:经济就是人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
我觉得这个定义缺三少四,我改了一下:
经济就是人们发现需求,从而投资、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分配、消费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
这个过程的起始点是“发现需求”。所以现代经济的基础不是生产能力,而是发现需求的能力。如果不能发现新需求,就只能追在别人屁股后面,在质量和成本方面进行竞争。这个利润率当然低。但是这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发现需求有可能发现错了,这是有风险的。追随者可以以低风险、低利润率,比较安全的生存下去。
发现需求以后,就是投资。投资是典型的金融活动。投资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是经济活动的基石。为什么呢?
因为,发现需求以后,后面的创造、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都需要投资才能建立起来相关的能力。这个过程短则一年,长则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是承担风险,但是没有收益的。如果投资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或者盈利能力不足,那么就没人愿意投资了。没有投资做支撑,社会上只会存在“短平快”的项目。那么就要靠生产销售慢慢积累。这个原始积累过程是很慢的。而且一定竞争不过有投资支撑加速的创造价值的过程。
但是,投资引入了一个理论上“不应该有政治权利”的概念——资本。资本加速了经济过程,这个加速理论上可以参与分配。但是只有“人”有政治权利,一个参与分配,甚至要在分配中拿大头的东西,它没有政治权利。没有政治权利,那就可以不给它分配。这就形成了现代社会主要的悖论,资本到底有没有政治权利,应该具有多大的政治权利?
中国用一种很巧妙的方式,化解了这个悖论的尴尬,这个方式就是“国家资本”。国家是属于国民的,当然有政治权利,所以当然可以合理合法的参与分配。那么有权利的是国家而不是资本,资本属于国家,参与投资,国家参与分配。完美的逻辑闭环。
所以,经济的增量来源于发现需求,没有新发现的需求,经济本质上会停止增长。这个时候,当然可以通过创造信用(也就是印钱),来使得经济数字更加好看。但是本质上是没有增长的。
经济停止增长对社会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生产竞争的存在,劳动生产率是提升的,这个时候经济停滞,就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力过剩和劳动力过剩。劳动力过剩,能力不强的人就会失业,进而丧失收入。所以,经济停止增长,社会的贫富差距一定会加大。大家都知道贫富差距加大对社会意味着什么。
所以,在经济停止增长或增长速度比不上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社会。必须使用暴力机关,强行平均分配,以避免贫富差距失控。所以世界上没有“纯”资本主义国家,纯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能力进行依赖暴力的平均分配,就会降级到依赖暴力镇压贫民,从而降级成奴隶制国家。
经济逻辑就说到这了,扫盲足够了。
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创造“信用”,你没那么多信用,创造信用,这是啥?这就是诈骗。但是,这里有一个窍门,信用嘛,不是一定被使用。如果被使用的部分低于原有的信用,那么被创造的那部分信用就没有人发现是假的。
我知道大家一听“诈骗”,就腻歪,但是如果我说,这种诈骗是现代经济的基础,绝大多数人因为这种诈骗的存在才有当下的工作,那么是不是就没那么腻歪了。下面,我就讲一下这个完整的过程,大家理解其中的合理性。
假设有个人,他每个月的工资花不了,多余的钱怎么办。他有2个办法,要不然他把钱埋起来;要不然他把钱存银行。理论上把钱埋起来风险更低一点,但实际上埋金子银子,都还有被别人偷偷挖了的;埋纸币,那更是虫吃鼠咬没几年就烂光了。更何况银行还有利息,所以大多数人会选择存银行。
商业银行拿了钱,他们也不敢埋地里。我们等会能看到敢把钱埋地里的只有央行。商业银行拿了钱会向外贷款。理论上,如果银行不能印钱的话,他们的贷款上限是存款余额。但是,这里面忽略了一个现实情况,一个人或企业贷了款,不见得会立即使用。那么这些贷款会产生贷款衍生存款。贷款衍生存款还可以再贷款。玩的巧妙的话,理论上可以无穷衍生,当然事实上做不到。
我们先简化一点看这个问题。如果不允许使用贷款衍生存款进行再贷款。那么假设贷款利息是年息1/10的话,银行在不亏本,不影响存款兑付的前提下,最多可以承受每年贷款余额的1/11变成坏账,假设坏账连利息都不还。但如果贷款余额是存款余额的2倍的话(贷款衍生存款再贷款导致的)。银行还是可以承受1/11的贷款余额变成坏账,但是这个对应到存款余额,就是可以承担存款余额2/11的坏账。神奇不?信用扩展居然增加了安全性。
重点是“但是”,如果贷款坏账的比例一旦超过1/11,那么银行就要承受2倍的资本金损失。如果银行核心资本不够充足的话,还会导致存款损失。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央行一般要求商业银行缴纳“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实际上消灭了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
这里面,就有和经济结合的地方了。我们都知道,钱之所以有意义,那是因为背后有等价交换物存在。如果100块钱,背后只有价值10元的等价交换物,那么理论上这100元只值10元。特别是当这100元全部在市场上流通的时候,立马就会产生10倍的通货膨胀。商业银行创造信用,就间接导致通货膨胀。那么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就消灭这种新信用,起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那么大家说了,那么商业银行少贷款行不行。这个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呢?如果钱存了银行,那么它所对应的等价交换物就缺乏货币进行交换。这就是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本质上消灭了因投资引发的需求。前一章讲了,经济是需求驱动的,没有需求经济无法增长。所以通货紧缩通常会导致经济增长减速或负增长。
上一章还讲过一个概念,劳动生产率增长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所以,通货膨胀至少要达到劳动生产率的增加速度。这个可以起到一部分抑制贫富差距扩大的效果。那么其实这其中就可以“合理”铸币,所以铸币权必须控制在国家手中。否则掌握铸币权的人,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增加带来的全部好处。铸币权等于榨取全社会剩余价值的权利。
再谈金融和工业的关系。简单说就一句话,金融通过支持投资,促进工业发展。但是,这有个前提,投资必须是发现真的需求和/或提高了质量和/或降低了成本。如果都做不到的话,投资就是无效投资,无效投资会赔钱,如果赔的钱是金融体系提供的话,就会降低金融体系的安全。
总结
本文目的是扫盲,所以提供一些工业、经济和金融的基本概念。实际情况当然比这复杂的多。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胡说八道的帖子。上到“经济学家”、“专家”、“教授”,下到各种自媒体,连基本的概念都是错的,然后在错的概念上构建一套“逻辑”,然后就开始贩卖私货。怎么说呢,我就是觉得挺悲哀,挺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