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我们聊聊【存款】。
信息来源主要有《中国统计年鉴》、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瑞士信贷《2021全球财富报告》、各国储蓄率数据、各大商业银行财报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等。
存款
首先第一个问题:14亿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存款?
根据央行2021年第四季度货币执行报告:
截至2021年底,中国一共有存款232.3万亿元。
平均到14亿中国人,人均存款16.59万元。
朋友,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又要说:我又被平均了。
我想,大多数人,都没有达到这个数字。
因为这个数据其实有个坑。
232.3万亿元,是指中国所有的存款。
它包括企业存款、政府存款,居民存款等所有类型的存款。
而真正属于我们老百姓的部分,只有居民存款这一部分。
居民存款只占到总存款的44%,也就是102.5万亿元。
那么平均到14亿中国人,人均存款应该是7.32万元。
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国一共有4.94亿户家庭。
所以,平均每个中国家庭,应该要有20.7万元的存款。
你可以问一下你的爸妈,你们家的存款够不够20万元。
看一看有没有拖中国家庭的后腿。
不过,上面这些数字,反映的是多年累积的存款。
有的家庭存20万元可能要10年,有的家庭存20万元可能只要一个星期。
所以中国人的存款速度到底如何呢?
或者说,我们辛辛苦苦打一年工,能存下多少钱?
存款差
2021年,中国16-59岁的劳动人口有8.8亿。
而这一年的新增存款是9.9万亿元。
平均下来,打工人工作一年,每人可以存下1.13万元。
平均到每个月,则存下937块钱。
相比那些月入三四万,年终奖动不动几十万元的一线互联网人。
每月937元的存款,可能看都不够看。
但这确实是大多数中国打工人的真实现状。
因为被平均的背后,是巨大的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和行业差异。
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被城市人口平均了。
西部地区被东部地区平均了。
低薪行业被高薪行业平均了。
比如,我们看看城里人和农村人的存款差距有多大。
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3833元。
所谓可支配收入,就是扣掉所得税、五险一金等等费用后,实际拿到手的现金。
而同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27007元。
所以,用收入的43833元减去消费支出的27007元,就可以得到存款金额。
在2020年平均每个中国城镇居民存下了16826元。
接着我们再看看农村居民。
同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7131元,人均消费支出是13717元。
二者相减,平均每个农村居民只存下了3414元,只达到了城镇居民20%的水平。
也就是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城里人一年存下的钱是村里人的5倍左右。
这还是仅仅考虑了城乡差距。
如果同时再考虑东西部差距,这个数字还会更大。
比如,我们可以拿上海城里居民和我老家广西的农村居民作对比。
2020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6437元,人均消费支出是44839元。
二者相减,上海城里居民人均存下了31598元。
而同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814元,人均消费支出是12431元。
二者相减,广西农村人均存下了2383元。
一年忙到头,上海城里人的存款,是广西农村居民的的13.26倍。
这就是,同时考虑城乡和东西部差异的存款差。
上海城里VS广西农村
那我们再仔细看一下,这13倍的差距是怎么来的。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上海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多且高。
在工资、投资和福利三个方面,遥遥领先广西农村居民。
第一,是工资收入。
2020年,上海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收入是43802元,而广西农村居民是4638元。
二者相差9.4倍。
第二,是财产净收入。
也就是通过投资获得的收入,比如房租、股票分红、存款利息等等。
想都不用想,单说上海的房租就是广西的多少倍。
在我的老家桂林,2000块可以租个带家具的三室一厅,在上海连个独卫单间都租不到。
所以通过投资获得的收入,上海城镇居民一年人均是10884元。
而广西农村居民,我们可以大胆的猜一下。
真实数字,是352元。
投资收入这一块,广西农村居民只有上海城镇居民的3.2%。
毕竟,广西农村最大的资产,可能也就是村里的自建房,租又租不出去,哪来的什么投资性收入呢。
而第三块差异,则是转移净收入。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由政府发放的福利性收入,主要指退休金、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等。
2020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福利收入是19687元,而广西农村居民则是人均3956元。
上海城里人是广西农村人的5倍。
所以总结一下:在工资收入、投资收入和福利收入三块,上海城镇居民分别是广西农村居民的9倍、32倍和5倍。
上海人虽然花钱多,但赚得也多。
所以上海人均存款就达到了广西农村居民的13倍之多。
可见,想要真正地存钱,只靠省钱是起不了太大作用的。
想办法提高收入,才是存钱的王道。
二八定律
不过啊,话又说回来,全国又有几个像上海一样的城市呢?
要知道,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排名,上海是全国的第一名。
上海也是唯一人均超过7.2万元的城市,连隔壁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只有5.2万元。
所以拿上海城镇居民和广西农村居民对比,确实多少有点不公平。
但这的确反映了中国东西部差异和城乡差异之大。
况且,广西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并不是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中最低的。
还有9个省份的农村人均收入还在广西之下。
如果拿这9个省跟上海比可能差异还会更大。
所以,现在网络上动不动就是各种百万年薪、千万房产的大佬,这些炫富信息,要么就是毫无成本的网络造假,要么就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幸存者偏差。
我们往往只看到少数耀眼的成功者,而忽略了大多数的平凡人。
而在真实的社会中,存款能达到50万元以上的,其实都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
2015年,国家发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假如银行出了问题,譬如破产、重组,那么存款在50万元以内的客户必须获得全额赔付。
那为什么国家设定的标准是50万元呢?
其实条例发布之前,央行已经做过摸底调查。
全国99.63%存款人的存款都在50万元以内,所以50万元的标准,已经能够保障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存款安全。
这也就意味着,全国有50万元以上存款的,只占到了全部存款人的0.37%。
哪怕我们假设14亿中国人,人人都有存款,那14亿人口的0.37%,也不过是518万人。
所以如果你的存款超过50万元,已经绝对是存款界的人上人。
下面几家银行发布的财报,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存款并不多。
兴业银行,个人客户平均存款是1万元;光大银行,个人客户平均存款是6100元;交通银行,个人客户平均存款是1.3万元;招商银行,个人客户平均存款是1.25万元。
不过,还是那句话,平均数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两极化。
根据招商银行的财报,就可以看到资产分布呈现明显的二八定律。
2021年,招商银行个人客户的总资产突破了10万亿元,其中,资产50万元以上的客户,只占全部客户人数的2.12%。
但他们,却掌握着8.83万亿元的资产,他们的人均资产高达240万元。
而剩下那97.88%的普通客户,人均资产只有1.14万元。
这个对比,恐怕二八定律都要高呼离谱。
这哪是什么二八定律,分明是二比九十八定律。
但这种差异,并不在中国独有,在全世界也是如此。
根据瑞士信贷的《2021全球财富报告》: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群,拥有全球82%的财富;而全球财富最少的55%的人口,只拥有全球1.3%的财富。
储蓄
其实相比其他国家,中国人已经算的上是爱存钱的了。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才开始上升,但也基本只有20%左右。
而中国的储蓄率,近15年以来则一直在44%以上。
不仅高于约25%的世界平均水平,也要高于约30%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在全世界范围内,东亚国家是比较爱存钱的。
但放眼中日韩、印尼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也就新加坡的储蓄率能跟中国有得一比。
近10年,新加坡的储蓄率基本在47%左右,跟中国的储蓄率旗鼓相当。
而日本则不到30%;韩国、印尼不到40%;邻居老挝则不到20%。
当然,这些储蓄率包括了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三大部分。
但即使我们只看居民储蓄率,中国也依然达到了20%左右,在全世界都是高位水平。
也就是说啊,中国老百姓一般会把可支配收入的20%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而很多西方人,不仅要把赚到的钱花光,还要靠信用卡才能过得了生活。
那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呢?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中国人开始有钱了。
过去,我们无钱可存,如今,我们有钱可存,当然要存一些钱打底。
毕竟谁的生活没有个万一呢,万一生病了,万一降薪了,万一裁员了,都要靠存款救急吃饭。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力度还不够。
教育、医疗、养老三座大山,让我们还不敢肆无忌惮地花钱。
并且存钱买房,存钱买车,存钱娶媳妇这三座新的大山,更让我们有着强烈的存钱需求。
不过,随着年轻人理财意识的提高,现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不喜欢把钱存在银行。
各种理财App上随便一个低风险基金,这个宝那个宝,利息也并不比银行存款低。
而且中国的股民、基民也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已经超过1.97亿,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
要知道,在6年前的2015年,A股股民还只有8100多万。
也就是说,近六年来,中国平均每年要新增1900多万的股民。
而基金人数就更多了。
所以中国每月新增937元的人均存款,还真不一定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储蓄情况。
他们更多的钱,可能在各种基金、股票里上下浮动。
但是,也不得不说,如今人们的负债也越来越高。
现在,各种消费贷也是层出不穷,花呗借呗度小满,白条360贷分期乐,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在过去十几年里,中国人的负债率正急剧上升。
未来年轻人的生活,很可能不再是父辈那样,勒紧裤腰带的存钱模式。
一边不断花钱,使用各种杠杆工具买车买房;一边打工赚钱,每个月收入还没捂热就还贷款。
这种一边进账一边出账的模式,在中国的未来或许会越来越常见。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一定是年轻人自己选的。
高额的房价、昂贵的汽车,都让很多年轻人只能一边贷款一边还款,才能跟的上社会的节奏。
说到汽车,下期内容,我将为你分析中国人的买车真相。
下次不一定,这次要一定。
编辑:林慧婕
B站:青年门派
这里是派派,前财经记者、前滴滴司机、前大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