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赵振华,网名“一把驳克枪”。退休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余代、四百年)。受家庭熏陶,他从小喜欢北京文化,近30年来收集老北京照片一万余张、老北京歇后语近千句、老北京俗话近千句、老北京歌谣数百首。每周六晚上8点,赵老师准时在旧京图说读者群开讲老北京。
朝阳门专走粮车?
朝阳门也叫齐化门,在元明清时期,北京的粮食大部分是通过京杭大运河,用船运到北京,保存到朝阳门里面的粮仓里,现在还有地名:南新仓、北新仓、海运仓、东门仓、当时是号称“九仓”的皇家粮食仓库,在明朝统称“京仓”。这些地名都是曾经的粮仓遗留下来的痕迹。把船上的粮食运到这些仓库,肯定是要进朝阳门的,这也是朝阳门走粮车的最充分的理由。可是粮食走朝阳门,那是因为朝阳门是距离运河比较近的一座城门,城门里就是朝廷的粮食储备仓库,所以运输粮食的车走朝阳门。
八国联军进攻京城时,被日俄军队轰毁的朝阳门箭楼东面。瓮城外关厢,俄军官兵在街道上横行
庚子事变被日军炮火轰毁的朝阳门箭楼,以及瓮城东北面全貌。
1902年,朝阳门城楼西面(城里),庚子之变后城楼已显破败,脊吻、小跑和木围栏等构件已掉光,不久将获得彻底修缮。
可是并不能因此就推断说朝阳门是朝廷要求专门走粮车的城门,其它城门不能走粮车。比如:北京西边玉泉山的水好喝,其实用玉泉山的水灌溉种植出来的稻米也非常好吃,在北京城西北部的六郎庄、黑龙潭、东马坊、西马坊一带,种植水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特别是清朝的乾隆帝下江南,带回来水稻良种紫金箍,每一粒稻米上,都有一个小紫圈,这个紫金箍在京西试种成功,称之御田,就是皇家御用稻田;所产的稻米那是专供宫廷食用,称之京西贡米。难道说把京西贡米运进北京城,不能走西直门,必须绕道走城东的朝阳门吗?绝不可能。
再有,在北京城南的南苑飞放泊一带,种水稻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为发展南苑稻做出过贡献。南苑稻因为煮出米饭有一层米油,闻着、吃着都特别香,所以也一度成为了上交朝廷的贡米。把南苑的贡米运进北京城就会走北京城南侧的三座城门,没必要非绕到朝阳门进城。
1920年代,在玉泉山一带,种植水稻的农民在插秧。 西德尼·甘博摄
朝阳门城门洞雕刻着一束谷穗?
有人说清朝的朝廷在朝阳门的城门洞上面雕刻了一束谷穗,号称朝阳谷穗,还有人说不但雕刻了一束谷穗,还雕刻了一个米袋子。在很多书籍里还说在西直门的城门洞上镶着一块汉白玉,是朝廷出资镶的,上面雕刻着水波纹,号称西直水纹,在阜成门城门洞上的城砖上雕刻着一朵梅花,是几位煤栈的老板凑钱刻的,老百姓都叫它阜成梅花。
现在这些城门都拆了已经无法核实了,那么这些说法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孔庆普老先生(1928年生,北大土木系毕业)在其著作《城:我与北京的80年》(东方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中有记载。在1951年春季,孔庆普在北京建设局道路科工作,上级安排他主持北京城墙和城门的调查,他带领几个人对北京的城墙城门进行调查,特意仔细的察看了传说中的几个城门洞,孔庆普在书里写的,那时候这几座城门洞都是完好无损的,可是什么标志物都没有,连一点痕迹都没有。所以不能轻信传说。至于把京西稻和南苑稻确定为朝廷贡米,是有文字记载的,运粮食的车必须走朝阳门是无文字记载的,也是不可能的。
东直门走木材车和砖车?
据传说,东直门在明朝初期建设北京时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门运送进北京城。还传说,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当时木材的用途主要是盖房,而盖房是离不开砖瓦的,所以运输砖瓦的车也是走东直门的。这些说法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明朝永乐年间建设北京紫禁城时所需的木材大多来自江南的四川、两湖、两广等地,基本上是用船,通过运河运到通州,又经通惠河运到大通桥一带的,也就是后来建北京外城的广渠门、东便门附近,当然当时还没建外城,还没有广渠门、东便门呢。当时如果是急需使用的木料卸下船就直接用马车运输,进入崇文门,当时叫文明门拉到紫禁城的施工现场了,不着急使用、富余的木料就存放在崇文门外,而不是东直门外。
1921年,东直门城楼门洞东侧,门额石匾上“东直门”三字清晰可见,券顶“五伏五券”的做法亦清晰可辩,凸凹不平的石路面,显示着岁月沧桑。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龙仁 Osvald Siren
1901年,东直门全貌东南面。(日)小川一真
当时崇文门外,也就是文明门外有几处存放木材的储料场,所以当时崇文门外有一条大街叫做神木厂大街,是现在的东起白桥大街,西至羊市口的那条大街。一直到清朝,这里盛产绢花、绒花了,就改为花市大街了。
在明朝储存木料规模最大的储料场在通惠河二闸的南面,当时也叫神木厂,现在叫黄木庄,里面曾经存放着一根巨大的金丝楠木,明末清初孙承泽所撰写的《春明梦余录》记载:"京师神木厂所积大木,皆永乐时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头',这些木料储存在这个地方是有文字记载的,我在驳斥北京城有五镇的说法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里。如果把这里的木料运到紫禁城,能舍近求远吗?不走崇文门,而绕到北京城的东北角进东直门吗,绝不可能!
至于东直门专门走砖车,仍然是经不起推敲。北京的城墙用砖是由山东、河南等地烧制的,也是用船,通过运河运到通州,又经通惠河运到大通桥下,卸船装车,哪里需要,就直接运到哪里的,至于明清两朝,皇家在城里盖房使用的普通砖瓦,在北京城外就有很多地方生产,都是距离哪个城门近,就走哪个城门进城,不存在一定要走东直门的规定,而且在明清时期,恰恰东直门外,烧砖的窑厂是非常少的,北京城外的东南一带,烧砖的窑厂是比较多的,有些窑厂演变成了地名,一直流传至今。
例如建国门外的大北窑,广渠门外的潘家窑、窑洼湖,挖土烧砖,年头太多了,挖成了好几个大坑,下雨积水形成了湖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窑洼湖这儿还有好几个大水坑呢。还有南三环的刘家窑和再往南的南窑,这些窑厂当初烧制的砖瓦进入北京城,一定是走崇文门,绝不可能走东直门的,至于传说的东直门城门洞里雕刻着一摞砖、一堆木料,纯属子虚乌有。所以说东直门走木材车和砖车是非常不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