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门槛,正在“包邮区”两个经济大省逐渐消失。
日前,据江苏省发改委网站发布相关征求意见的公告,江苏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省(南京、苏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
仅仅半个多月前,浙江先后出台两份文件,全力放开落户限制,除杭州市区外,浙江将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而对于杭州市城区,也将取消落户名额限制,精简积分项目,同时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内社保、居住年限同城化互认。
同处长三角,同是人口流入最强的省份,同样拥有相对优质的软硬件环境,且共同肩负“勇挑大梁”的使命,在放开落户限制方面,这一次,户口“含金量”一直很高的江浙两地,为何“神同步”?
1
将“抢人”进行到底
“房价,真的很难绷。”今年以来,楼市复苏缓慢,各种声音传来,放开落户自然被很多人简单解读为——救楼市。
实事求是,对于当下的楼市,放开落户能有“托底”的作用。人口是房地产的长期之锚,没有持续的人口流入,稳房价就变得困难。而在放开落户的基础上,相应的楼市政策,也如鱼得水起来。
正如此次江苏省发改委网站发布的相关征求意见中,房地产相关优化政策也获得广泛关注。其中“落实好降低购买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改善性住房换购税费减免、个人贷款‘认房不认贷’等政策,支持各地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就直接牵动无数购房人的神经。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放宽户籍政策将进一步释放城镇化带来的购房需求。”信达证券研究员江宇辉提出,随着落户限制在大都数城市放开放宽,农村转移人口落户享受市民公共服务、拥有购房资格后,新市民金融服务为市民化的转移人口提供进一步的信贷支持,户籍城镇化率提高叠加有力的信贷支持,新型城镇化加快将在未来成为住房长期需求的重要支撑。
不过,为楼市“托底”,只是江浙选择在此时放开落户的一个“果”,并非主因。回归本源,两省其实正在共同面对人口隐忧。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研究基地主任米红就指出,浙江的人口净流入在全国是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从2010年到2020年,再到最近这三年,人口净流入有所下降。而且,浙江本地的人口,即浙江户籍的人口,其出生率一直都是低迷的、疲软的,很多地方甚至还在下降,出现了负增长。
江苏与浙江类似,3月3日,江苏省统计局公布《202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22年江苏人口总量保持正增长,年末全省常住人口8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万人,仅增长0.1%。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为负数。
江浙的人口增长情况,是全国人口大盘“见顶”的缩影,这种背景下,能不能抢到人、留住人,就成了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放开落户,也成为很多地方的共同选择。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已提出全面放开落户,截至目前,我国至少已有18个省份放宽了落户限制。
这也意味着,这一轮,江浙甚至算不上先行者,它们现在要做的,是后来居上维持自己在“抢人”这个领域的“王者”地位。
2
谁将晋级“千万俱乐部”
另一个数据,也彰显了江浙的“神同步”。来自地方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江浙地区的南京、徐州、温州、宁波4地的常住人口均在900万以上。
众所周知,常住人口超千万,一直是衡量我国城市能级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全国共有17座千万人口城市,而在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只有上海、苏州、杭州三座城市达到这一标准。因此,对于江浙两省而言,此次不谋而合有着共同的愿景。
在江浙这几个准“千万”城市中,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被寄予厚望。此前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按照“十三五”时期常住人口增量的同等规模测算,“十四五”时期南京常住人口将破千万。不过,结合当前人口增长的大趋势,想要实现同等规模的人口增量并非易事。因此,放开落户限制,对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而言,内心可谓迫切了。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正处于转型发展、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加速期,日渐成为江苏新晋“明星城市”。尤其是国务院明确徐州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之后,徐州提出要努力做到“徐州之于淮海经济区如同上海之于长江三角洲”,这个“小目标”的背后,自然离不开人口增长的助力。
加入“千万俱乐部”,温州无疑充满热情。2022年3月,温州就公布《温州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5年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并在最终公布的公布中继续保留了这一目标。相比之下,宁波显得“低调”很多。2022年4月,宁波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到202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万元”。按此折算,到2026年,宁波市常住人口也将达到1000万。
“在全国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城市对人口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竞争也将愈演愈烈。”人口问题专家何亚福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中,各城市和城市群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因地制宜地吸引人口。毕竟,人口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3
寻找更多“突破点”
江浙两省此次“神同步”,还体现在南京、苏州、杭州3个城市的市区成为了例外。为什么将南京、苏州、杭州这样的超大特大城市,排除在“零门槛落户”政策之外?
实际上,就在几天前,公安部发文表示,推动各地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
由此可见,当前,“零门槛”落户在超大特大城市并不会一步到位。不过,郊区、新区,正在成为一线及强二线城市零门槛落户的“突破点”。比如,针对南京、苏州两市,江苏就提出,“鼓励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
而有着“千万俱乐部”目标的南京,显然走在了政策前面。5月29日,南京市公安局官网发布两则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均透露南京拟对落户政策再放宽。其中,在南京的江北新区、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等六个区域,只要持有居住证且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即可直接落户。
看着周边城市一个个发力,就连一向在户口上很“矜持”的上海也已经行动起来。根据上海印发的《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将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
4
真正的“长三角人”
有“神同步”,还有“自选动作”。浙江新政提出,“来浙江就业并已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的,在申请登记常住户口时,其长三角城市群内的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可以与当地合并计算。同时,还鼓励各地在长三角城市群内开展居住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浙江的户籍新政,尤其引人注目的一点是,鼓励各地在长三角城市群内开展居住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何亚福认为,这意味着,大量在长三角城市群打工的外来常住人口可望在浙江落户。
所谓长三角城市群内开展居住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是指一个人,在长三角城市群内的一个城市A居住和工作,后来又到长三角B城市居住和工作,那么,其在B城市落户时,就可以把A城市的工作、居住、社保等情况累计进去。
“一旦浙江推出的‘同城化累计互认’实施,意味着在上海和江苏省的外来务工人员也有可能选择在浙江落户。因此,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外来务工人员都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何亚福表示。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常住人口中,外省人口有1048万人;江苏常住人口中,外省人口有1031万人。也就是说,浙江落户新政至少能够影响几千万居住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外来人口。
“此举对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务实推动。”有专家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区域一体发展同样要以人为核心。区域内,各项与人口流动相关的权益事项都互认,实际也就是推动公共资源随人走,这对于促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经济联系,破除区域发展的人力资源壁垒都有益处。
当然,浙江此举也将压力给到了长三角的兄弟省份,毕竟大家“抢”的可能就是同一个人,尤其是正在同步的江苏,可能就需要见招拆招了。
撰文 | 陈澄
图片 | 视觉中国
出品 |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
主编 | 吴琼编辑 | 许愿
声明 |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