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人口数量都是衡量一个王朝兴衰与否的标准,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王朝就处于鼎盛时期,人口急剧减少的时候,王朝就处于衰亡的时刻。
不过,在相当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人口数量一直在数千万左右,直到清王朝时期,才终于突破了1亿人口的大关,并最终稳定在了4亿左右。
那么,清王朝的人口为何能够在短短两百年的时间里面,从七千万猛增到四亿多,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中国古代的人口增长趋势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大一统的时代,前后经历了2200多年,中原各个王朝的人口数量也随着朝代的更迭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根据相关史料统计,秦始皇时期,中国人口数量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在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的楚汉相争之后,人口大量减少,全国人口在1400万左右。经过汉初几代君王的努力,人口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新的高峰,全国人口总量达到6000多万,这是一个全新的数字。
在此后的很多朝代里,人口数量都没能超过这个数字,特别是在东汉三国末年,全国人口更是减少到了767万,真正的“千里无人烟”。
西晋统一之后,中国人口迅速恢复,在八王之乱爆发前,人口恢复到了4000多万,几乎与东汉鼎盛时期持平。
然而,接下来的南北朝大分裂,再一次将中原地区拉入了战乱年代,人口再一次急剧减少,等到隋朝统一全国的时候,人口总量再一次回到1400万左右。
经过隋朝皇帝杨坚的励精图治,全国上下一片安居乐业,人口再次增长到5000万左右,然而隋朝末年的大动乱,人口数量又回到了1200万左右。
在唐王朝最鼎盛的时候,人口数量恢复到5500万左右,安史之乱之后,人口数量回落到1700万左右。
到了两宋时期,人口数量也是起起落落,因为战争的频繁发生,人口大量死于战乱和瘟疫。
不过此时的民族大融合时代,除了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之外,北方的很多游牧民族被大量地同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份子,让人口数量首次突破了1亿大关。
到了南宋末年的时候,全国人口达到了1.2亿左右,妥妥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接下来的明王朝,人口迎来了大爆发,到了明朝中叶,人口总量达到了2亿之多,这个时候,人多地少的矛盾就格外突出,加上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流民也就越来越多,最后造成了农民起义的大爆发,最终断送了明王朝的统治。
等到明王朝灭亡,满清统一全国的时候,全国人口大约在七千万左右。
综上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总量呈现出一个缓慢向上的增长趋势,在相对和平的年代里,人口就会迎来大爆发,在战争频繁的年代里,人口就会大量减少。
人口大爆发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和平时期死于非命的人少了,人口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战乱和瘟疫,战争和瘟疫往往形影相随,两者叠加到一起就会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状况。
明王朝和满清王朝的统治疆域差不多,而明王朝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全国的土地最多养育2亿人,再多了就会发生动乱,那么满清王朝为什么在最鼎盛的时候,能够养活4亿人呢?
二、满清王朝人口大爆发的原因
人口大爆发除了和平安乐的生活环境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产力的进步。众所周知,生产力包括了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
在满清统治时期,这三者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对象的进步更是改变了数千年来的劳动习惯。
在满清王朝,出现了三个新的劳动对象,一是御稻的出现,在康熙王朝出现的御稻在江浙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极大地提升了产量。二是土豆的广泛种植。土豆虽然在明朝万历年间就被引入了中国,但是真正得到推广的却是在康熙年间。三是番薯的广泛种植。和土豆一样,番薯也是在明朝末年进入中国,但是真正得到推广却是在康熙年间。除了御稻、土豆、番薯之外,还有玉米这一类的高产作物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
粮食的大量生产,让人们有了养活更多人口的基础,新生人口就这样大量地出现。
除了劳动对象发生了变化之外,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明王朝时期,由于有大量的藩王存在,这些藩王隐藏了庞大的人口数量,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税收,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康熙皇帝在解决了三藩之乱之后,开始着力国家建设,在吸取了明朝灭亡的基础上,康熙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决定对运行了两千多年的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将人头税合并到田赋当中,极大地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后世的史学家一致认为“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的确也是这样,在摊丁入亩实施之后,乾隆初年的人口破亿,乾隆末年破两亿,道光年间人口达到了四亿。
不用再交人头税,恐怕是满清王朝留给后世最大的贡献了吧!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人头税还在某些地方短暂出现过,但是很快就被取消了。如今的中国,不仅没有了人头税,连田赋也都取消了,这就是时代的进步。